疾病百科
最新动态
疾病百科
2010版《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》发布:解读新版指南4大看点
近5年来,国内外有关慢性乙肝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,为此,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感染病学分会于2010年底对2005年版《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》进行了更新和修订。新指南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。
1.进一步明确抗病毒适应证
针对到底什么时候应当进行抗病毒治疗这个问题,新版指南做了更明确的诠释。除了一般的抗病毒标准,新版指南中还强调,对HBV DNA持续阳性而达不到一般标准者,具以下情形之一也应考虑抗病毒治疗:①ALT(丙氨酸转氨酶)大于正常值上限且年龄>40岁;②ALT持续正常但年龄较大(>40岁);③动态观察发现有疾病进展的证据(如脾脏增大)。以上情况建议行肝组织学检查,必要时给予抗病毒治疗。
新版指南中,对于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的抗病毒指征也有所变化:不论ALT是否升高,HBeAg(乙肝病毒e抗原)阳性者的抗病毒指征为HBV DNA ≥104拷贝/毫升(2005版指南中为HBV DNA ≥105拷贝/毫升);HBeAg阴性者的抗病毒指征为HBV DNA ≥103拷贝/毫升(2005版指南中为HBV DNA ≥104拷贝/毫升);对于HBV DNA可检测到但未达到上述水平者,如有疾病活动或进展的证据、且无其它原因可解释,在知情同意情况下,亦可开始抗病毒治疗。
由此可见,新版指南对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更强调及早进行抗病毒治疗,以延缓或降低肝功能失代偿和肝细胞癌的发生。
2.引入“优化治疗”概念
新版指南引入“优化治疗”概念,即选择符合适应证的患者,进行规范的抗病毒治疗,通过评估预测疗效并通过及时调整治疗方案获得更好的疗效。
●如应用核苷(酸)类药物,应在治疗24周时进行评估,如果HBV DNA完全转阴,则继续原药治疗,如HBV DNA不转阴,则表明患者未完全应答,提示远期存在耐药风险且疗效可能较差,此时应当调整治疗方案进一步优化疗效。
●如应用干扰素,治疗前ALT、HBV DNA水平和HBV基因型是预测疗效的重要因素,治疗12周或24周时, HBV DNA水平、乙肝病毒e抗原和表面抗原滴度也是预测疗效的指标。
由此可见,患者在进行抗病毒治疗时,早期、定期检测相关指标的变化,对预测疗效、调整方案进而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意义重大。
3.强调耐药管理
耐药问题是患者长期以来一直非常担心的问题。新版指南中强调了对于耐药的预防,以减轻患者经济和疾病的双重负担,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。
●严格掌握治疗适应证。肝脏炎症病变轻微、难以取得持续应答的患者(如ALT正常、HBeAg阳性的免疫耐受期),特别是<30岁时,不宜开始抗病毒治疗,尤其是不宜使用核苷(酸)类药物治疗。否则,不仅治疗效果不好,而且今后真正需要抗病毒治疗的时候,可能会因为已产生耐药而面临无药可用的困境。
●谨慎选择核昔(酸)类药。如条件充许,开始治疗时宜选用抗病毒作用强和耐药发生率低的药物,尽量避免耐药的发生。
●治疗中密切监测,尽早对发生耐药者给予救援治疗,如:定期检测HBV DNA,及时发现异常情况以便采取相应措施。2005版指南中提到,对于一种核苷(酸)类药物耐药的患者,可以加用另一种药物或换用更强效的药物进行治疗。但通过实际临床使用,由于换用的药物与原治疗药物存在交叉耐药位点,随着疗程延长,同样会产生新的耐药,疾病进展仍然不能得到控制。因此,新版指南中对出现耐药如何换药做出了更明确的规定,这样会帮助很多患者少走弯路。
4.明确抗病毒疗程
抗病毒治疗的疗程问题,即什么时候可以停药,不但是医生应掌握的内容,也是患者经常向医生提出的问题。新版指南明确了抗病毒的疗程,并指出延长疗程可以减少疾病复发。
●HBeAg阳性的慢性乙肝患者,使用长效干扰素的疗程为1年,服用核苷(酸)类药物的疗程为达到血清转换后再巩固治疗1年,且总疗程不少于2年。
●HBeAg阴性的慢性乙肝患者,疗程则更长,长效干扰素至少使用1年,核苷(酸)类药物总疗程不少于2.5年。
为了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,患者在抗病毒治疗时一定要听从医生的建议,切勿自行停药。
1.进一步明确抗病毒适应证
针对到底什么时候应当进行抗病毒治疗这个问题,新版指南做了更明确的诠释。除了一般的抗病毒标准,新版指南中还强调,对HBV DNA持续阳性而达不到一般标准者,具以下情形之一也应考虑抗病毒治疗:①ALT(丙氨酸转氨酶)大于正常值上限且年龄>40岁;②ALT持续正常但年龄较大(>40岁);③动态观察发现有疾病进展的证据(如脾脏增大)。以上情况建议行肝组织学检查,必要时给予抗病毒治疗。
新版指南中,对于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的抗病毒指征也有所变化:不论ALT是否升高,HBeAg(乙肝病毒e抗原)阳性者的抗病毒指征为HBV DNA ≥104拷贝/毫升(2005版指南中为HBV DNA ≥105拷贝/毫升);HBeAg阴性者的抗病毒指征为HBV DNA ≥103拷贝/毫升(2005版指南中为HBV DNA ≥104拷贝/毫升);对于HBV DNA可检测到但未达到上述水平者,如有疾病活动或进展的证据、且无其它原因可解释,在知情同意情况下,亦可开始抗病毒治疗。
由此可见,新版指南对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更强调及早进行抗病毒治疗,以延缓或降低肝功能失代偿和肝细胞癌的发生。
2.引入“优化治疗”概念
新版指南引入“优化治疗”概念,即选择符合适应证的患者,进行规范的抗病毒治疗,通过评估预测疗效并通过及时调整治疗方案获得更好的疗效。
●如应用核苷(酸)类药物,应在治疗24周时进行评估,如果HBV DNA完全转阴,则继续原药治疗,如HBV DNA不转阴,则表明患者未完全应答,提示远期存在耐药风险且疗效可能较差,此时应当调整治疗方案进一步优化疗效。
●如应用干扰素,治疗前ALT、HBV DNA水平和HBV基因型是预测疗效的重要因素,治疗12周或24周时, HBV DNA水平、乙肝病毒e抗原和表面抗原滴度也是预测疗效的指标。
由此可见,患者在进行抗病毒治疗时,早期、定期检测相关指标的变化,对预测疗效、调整方案进而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意义重大。
3.强调耐药管理
耐药问题是患者长期以来一直非常担心的问题。新版指南中强调了对于耐药的预防,以减轻患者经济和疾病的双重负担,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。
●严格掌握治疗适应证。肝脏炎症病变轻微、难以取得持续应答的患者(如ALT正常、HBeAg阳性的免疫耐受期),特别是<30岁时,不宜开始抗病毒治疗,尤其是不宜使用核苷(酸)类药物治疗。否则,不仅治疗效果不好,而且今后真正需要抗病毒治疗的时候,可能会因为已产生耐药而面临无药可用的困境。
●谨慎选择核昔(酸)类药。如条件充许,开始治疗时宜选用抗病毒作用强和耐药发生率低的药物,尽量避免耐药的发生。
●治疗中密切监测,尽早对发生耐药者给予救援治疗,如:定期检测HBV DNA,及时发现异常情况以便采取相应措施。2005版指南中提到,对于一种核苷(酸)类药物耐药的患者,可以加用另一种药物或换用更强效的药物进行治疗。但通过实际临床使用,由于换用的药物与原治疗药物存在交叉耐药位点,随着疗程延长,同样会产生新的耐药,疾病进展仍然不能得到控制。因此,新版指南中对出现耐药如何换药做出了更明确的规定,这样会帮助很多患者少走弯路。
4.明确抗病毒疗程
抗病毒治疗的疗程问题,即什么时候可以停药,不但是医生应掌握的内容,也是患者经常向医生提出的问题。新版指南明确了抗病毒的疗程,并指出延长疗程可以减少疾病复发。
●HBeAg阳性的慢性乙肝患者,使用长效干扰素的疗程为1年,服用核苷(酸)类药物的疗程为达到血清转换后再巩固治疗1年,且总疗程不少于2年。
●HBeAg阴性的慢性乙肝患者,疗程则更长,长效干扰素至少使用1年,核苷(酸)类药物总疗程不少于2.5年。
为了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,患者在抗病毒治疗时一定要听从医生的建议,切勿自行停药。